近日,一项基于嫦娥六号就位光谱探测数据的研究,首次揭示了月球表面及其次表层的水含量与分布特征,为理解月表水的来源、演化及分布机制提供了直接观测证据。相关研究成果于9月22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该研究充分体现了嫦娥六号任务在深化月球水资源认知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此前科学界普遍认为月球水可能源自太阳风氢离子注入、彗星或陨石撞击引入以及月球原生水三种途径,其中太阳风注入被视为月表水的重要来源。然而,关于太阳风驱动下水分的形成、分布机制及其演化过程,尤其是次表层水的分布情况,一直缺乏直接观测数据支持。嫦娥六号的成功就位探测,为这一科学难题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和刘建军领衔的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美国夏威夷大学等机构,利用嫦娥六号着陆器在月面获取的就位光谱数据展开了分析。研究团队在着陆区选取了受着陆器发动机羽流影响程度不同的区域,并在不同地方时进行了多次光谱探测。
研究发现,嫦娥六号着陆区月表水含量约为此前嫦娥五号着陆区的两倍。数据分析显示,着陆器下降过程中,发动机羽流扰动了月表以下毫米至厘米级深度的细粒风化层,导致其在着陆区附近发生重新分布。次表层细粒风化层重新分布后呈现出独特的温度与水含量特征。这些观测结果表明,月表及次表层水分布与物质成分、颗粒粒径、深度和地方时等因素密切相关,进一步支持了太阳风注入和撞击翻耕作用在月水形成与演化中的重要性。
嫦娥六号的就位探测数据不仅证实了月表水的动态变化特征,更首次实现了对次表层水含量的直接探测和分析。为解释观测到的温度与水含量分布现象,研究团队基于嫦娥六号数据提出了“月面双层水含量分布模型”。该模型指出,月球表面细粒风化层具有良好的绝热性,导致次表层存在显著热梯度。同时,细粒月壤因比表面积更大,更易通过太阳风注入形成水。
该研究显示了嫦娥六号任务在月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首次通过就位探测揭示了月表与次表层水分布的直接证据,建立了创新的水分布模型,证实了发动机羽流对月壤水分布的影响,为未来月球水资源勘探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表明细粒风化层可能是未来月球水资源勘探与利用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