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谱技术作为现代分析化学的重要工具,其定量分析能力在药物研发、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将系统介绍质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及其特殊技术细节,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技术参考。
一、质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质谱定量分析的本质是建立离子信号强度与待测物浓度之间的数学关系。这一关系可通过以下公式表达:
A=kC+bA = kC + bA=kC+b
其中A为信号强度,C为浓度,k为响应因子,b为截距。该线性关系在质谱的"动态范围"内成立,通常可达3-4个数量级。
质谱实现定量的物理基础在于:
- 离子化过程:样品分子电离产生的离子数量与样品浓度成正比(在动态范围内)
- 离子传输:传输效率在合理离子流量下保持稳定
- 离子检测:检测器信号强度与离子数量呈线性响应
值得注意的是,常规质谱图中显示的相对强度(0-100%)不能直接用于定量,必须获取并利用信号的绝对强度信息。
二、主要定量分析方法
1. 外标法(External Standard Method)
- 原理:通过测定已知浓度标准样品建立工作曲线,再测定未知样品
- 操作流程:
- 配制5-7个浓度梯度的标准溶液
- 测定各标准溶液的质谱信号强度
- 绘制标准曲线(A=kC+bA = kC + bA=kC+b)
- 测定未知样品信号强度,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浓度
- 优点:操作简便,适合基质简单的样品
- 缺点:易受仪器波动和基质效应影响
2. 内标法(Internal Standard Method)
- 原理:在样品中加入已知浓度的内标物,通过测量待测物与内标物的信号强度比进行定量
- 操作流程:
- 选择化学性质相似的内标物
- 将固定量内标物加入样品和标准品
- 测定待测物与内标物的信号强度比(R=AsampleAISR = \frac{A_{sample}}{A_{IS}}R=AISAsample)
- 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浓度
- 优点:显著提高精密度(RSD可<5%),有效补偿基质效应
- 缺点:内标物选择要求高
3. 同位素稀释法(特殊内标法)
- 原理:使用稳定同位素(如13C^{13}C13C、15N^{15}N15N)标记的化合物作为内标
- 优势:
- 标记物与待测物物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 质谱可区分质量差异
- 被认为是"金标准"定量方法
- 应用:特别适用于痕量分析和复杂基质样品
三、特殊定量技术细节
1. 选择反应监测(SRM)
- 技术特点:
- 利用串联质谱(如三重四极杆)的双重质量筛选
- 显著降低背景噪声(2-3个数量级)
- 检出限可达ppt级(10−1210^{-12}10−12g/mL)
- 工作模式:
- 第一级质谱选择母离子
- 碰撞室裂解母离子
- 第二级质谱选择特定子离子
2. 高分辨质谱定量策略
- 质量精度优势:
- 分辨率>100,000,可区分同量异位素干扰
- 精确质量数(精确至0.0001Da)提高选择性
- 挑战:
- 脉冲式检测导致线性范围较窄(约10310^3103-10410^4104)
- 需采用分段采集或自动增益控制技术
3. 标记定量技术
- iTRAQ/TMT:多重同位素标记实现多组样品同时定量
- SILAC:细胞培养中稳定同位素标记比较蛋白表达量
- 要求:标记效率通常需>95%
四、方法比较与应用选择
指标 |
外标法 |
内标法 |
同位素稀释法 |
准确度 |
中等 |
高 |
极高 |
精密度 |
5-15% RSD |
1-5% RSD |
<2% RSD |
基质效应 |
敏感 |
抗干扰 |
完全补偿 |
成本 |
低 |
中 |
高 |
适用场景 |
简单基质 |
复杂基质 |
痕量分析 |
应用建议:
- 常规分析:优选外标法
- 复杂基质:推荐内标法
- 超高灵敏度需求:选择同位素稀释法结合SRM技术
质谱定量分析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化。理解不同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条件,结合特殊技术细节的优化,是获得可靠定量结果的关键。随着高分辨质谱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质谱定量分析正向着更高通量、更高准确度的方向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