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种业振兴的决策部署,切实解决农作物品种同质化问题,加快突破性优良品种培育推广,农业农村部近日正式印发《关于加强农作物品种全链条管理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并宣布自2025年起开展为期三年的“加强品种全链条管理专项行动”。
此次出台的《若干措施》旨在对农作物品种从种质资源到市场推广的全链条进行系统性强化管理。核心目标直指“实质性解决品种同质化问题”,通过采取一系列“硬措施”,力争在未来三年内取得显著成效。
《若干措施》要求从源头抓起,强化种质资源基础。将常态化收集资源并加快引进高油高产大豆、耐密抗病玉米等关键资源。同时,加快建设高通量鉴定平台,部省协同重点开展大豆、玉米等主要作物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计划于2025年底前完成库存大豆、玉米资源的鉴定工作,并深入推进玉米等作物的种质资源改良计划。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也将促进资源的交流共享。
育种创新环节将得到重点支持。文件强调要加快选育突破性新品种,优化科研育种成果评价机制,突出品种的原创性和实用性。同时,将促进科研与产业紧密衔接,建立科技成果与产业应用的无缝对接机制,实施重大品种研发推广一体化项目,加速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
针对品种试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若干措施》提出严格监管品种试验。将加大对绿色通道、联合体等自主试验的检查力度,通过田间考察、交叉检查、飞行检查等方式核查试验质量和数据真实性,严惩弄虚作假行为,情节严重的将取消试验资格。同时,将严格审核参试品种的资质和试验主体的能力要求,并完善试验管理机制。
在品种审定关口,农业农村部将显著提高门槛。要求申请审定的品种提交亲本DNA指纹,严格核查品种来源和选育过程真实性,对来源不清的一律不予审定。试验方案也将优化,例如逐步提高玉米、大豆等作物的试验种植密度,强化抗性鉴定指标。国家和省级审定标准将同步修订提高,突出生产需求导向,并健全部省协同机制,确保标准统一。
品种的生命周期管理也将加强。未来将常态化开展品种展示评价和跟踪,及时发现优良品种和潜在风险。定期编制发布国家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指导农民科学选种。更重要的是,将加大品种撤销退出力度,依法撤销存在明显缺陷或审定多年无推广面积的品种,实现品种审定“有进有出”。
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的关键。《若干措施》要求加快修订植物新品种保护配套规章,并加快推进实质性派生品种(EDV)制度的落地实施,发布实施目录和判定指南。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将是重点,将加快建立以“一品种一名称一标样一指纹”为核心的品种“身份证”制度,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定期曝光典型案例,全面净化种业市场。
为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农业农村部将开展为期三年的专项行动,强化部省联动和部门协同,层层压实责任,并将专项行动实施情况纳入种业振兴任务考核及省级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范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需结合实际细化落实,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须加强自律,共同营造保护原始创新、尊重知识产权的公平竞争环境,全面提升我国种业创新能力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